赴港买保险未必真“保险”
发布时间:2022-09-27 17:05:04 | 浏览次数:

顶着“高收益、优服务”光环的香港保险产品,被6月17日的一篇《四亿安盛保险一夜亏空》的微信圈文章,拉下了神坛。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有200余位来自内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投保人在多年前购买了安盛保险在香港下手的一款保险产品。

但是在2018年年中时,投资人发现该款产品净值一夜之间暴跌95%以上,在后续继续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费用后,保单的净值居然为负数。

此后,投资人在长达一年时间内与安盛保险沟通,其承诺今年5月31日给予解决方案,但截止6月16日,安盛香港仍以各种理由不予任何回复,这引发了投资人联合起来向安盛香港维权。


投资人曝光安盛欺诈

明明是一款投连产品,却被中介公司包装成一款承诺“收益稳定,资金安全”的类基金产品,而认购的投保人金额从数十万到数千万不等,在运作期间却亏得一无所有还要倒付保险公司管理费、手续费等大笔资金。这在内地和香港保险业看来都是闻所未闻。

“从事件被曝光的内容来看,安盛香港发行的投连险产品被中介销售机构向投资人推介的时候,介绍成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中介机构肯定是存在很大的销售误导问题。

而在投保人最后签单的时候,保险公司需要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投连险是不保证收益的,而且投连账户明确规定投资的方向。怎么会被告知只投资香港物业的租售和二手房屋买卖过程中的增值按揭服务呢?”

对此,上海一家保险公司资深营销总监张健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值得关注的是,从投资人披露的信息来看,安盛香港在吸引投资人购买该款产品的时候,还存在恶意拉升账户净值的欺诈行为。

“在持有该保险产品期间,安盛从未主动寄送过该保险产品运行情况的相关资料。并且我们发现,该保险产品每到申购日,净值就大幅上升,每到赎回日,净值就大幅下跌。为此,数年间曾有众多投保人多次与安盛沟通,安盛都未给予正面回复,也未给出合理的解释。”

这份由投资人6月17日对外披露的曝光文章指出。



《华夏时报》记者也了解到,投资人直指在2018年香港房地产市场无特大利空的环境下,该产品净值却一夜之间净值归零,是否存在商业欺诈甚至商业犯罪?为此投资人人不断与安盛公司交涉,安盛公司书面答复投保人该产品在没有通知投保人的情况下,变更了投资方向,投资于金融衍生工具,导致巨亏,并声称责任不在安盛公司。

6月10日,安盛香港发布了一份公开声明,称该款产品是由独立保险经纪分销,产品持有人可让专业投资者自由独立的选择人寿保单价值价值挂钩的资产,这款产品配置超过1000种资产,为约200为客户持有,该产品管理人为东航国际金融(开曼群岛)有限公司管理,而并非AXA安盛。


对保险业及对内地赴港投保的启示


一、香港金融市场发达,产品丰富、复杂,存在高收益产品,但也对应高风险,购买产品的时候要有风险意识。泳技不好的就不要去深海游!

二、相同的险种,香港的产品设计和内地存在很多不同,比如如实告知、或者此次投连险,如果以内地对保险理解去购买香港保险产品,吃亏的永远不是保险公司。

三、内地保险市场在这两年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产品创新百花齐放,如果说以前内地保险遇上香港保险没有胜算,这两年算是各有优势了。

四、香港保险公司合规要求很高,一般不大可能存在瑕疵。如遇到问题,大概率是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包含对应风险,而购买者没有意识到。

五、香港是市场化法制化市场,不是靠闹一闹就可以会得到补偿,这个与内地市场不一样。在内地闹惯的不要用相同思维去海外市场!

六、国家三番五次打击非法海外保险不是没有原因的。海外或许有好保险,但风险也不一般。

七、监管多次重申,保险机构及从业人员未经许可不得销售其他金融产品。因为其他金融产品与保险风险不一样,容易造成不可承受的事件。国内有的综合金融集团,业务员大量销售其他的复杂金融产品,消费者也要慎之。

八、小编建议:通过非法中介去香港买保险,既不合规,也可能为日后埋下后患。发生事故后闹一闹未必得到补偿,到头来得不偿失。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如何应对电动自行车事故多发?应急管理部支招
 下一篇:中国5G商业元年到了,你准备好了吗?